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设想
前述挑战和分析显示,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但问题在于,院校、实习企业和实习期间的学生党员各自缺乏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动力。在现行的校企合作关系中,企业的目的在于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确保其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和可能的发展空间。而院校在实习期对企业和学生考核以及管理时,使用的往往是单向的、直接的考核方法,少有相互牵制的有效手段。于是导致党建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出现。因此,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在变革实习期间学生党建工作体系之外再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结构支撑。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方式:
(一)机制促动力,实践激活力
加强机制建设是提高党建工作动力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的建设要围绕实效机制、质量机制、科研机制、奖惩机制等方面不断开展新的探索。对于处于实习期间的学生来说,每一个人既是在学校的管理之下,又在企业的结构体系之中,与此相应,开展实习期间学生党建工作,既包含着对学校的要求,也包含着对企业的要求。前者更多地是从规范性的引导出发,往往可以超越现实的物质利益来确立工作的目标和方式;而后者则更多地是从现实的需要和经济利益出发,取决于企业对于党建工作的认可态度。这种冲突是复杂的,基本的状态是学生认同学校的党建规范,但是不满意企业的党建环境;或者是认同企业的经济工作环境,但是不完全认同学校的规范性引导。最差的状态是,学生对学校的理念规范教育和企业的经济组织培养均不认同。因此,必须建立院校教育和企业管理相互统一的机制,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要以基层党组织为主体,组织学生党员参与从事多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具有学校特色、涵盖专业特点的品牌活动,并长期坚持下去,使基层党建工作融入专业学习,在专业实践中增强党性锻炼。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党员的专业技能,又能展现党员先进性,加强服务意识,调动广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党建工作的整体运行从“被推动”向自发自觉转变。
(二)形散神不散,离校不离岗
在建立基本的体制机制之后,还必须建设对这些组织体制进行支撑的精神领域。事实上,任何组织和机制都需要一种集体合作的精神和价值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适应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三方面的互动需求。在此意义上,这种支撑性建构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党建工作内在机理的领悟。这意味着这种能力的形成会促进实习期间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实际发展,可以促进院校、企业和学生党员个人共同致力于期间的自我调适系统。然而,在学生党建的实际过程中经常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在理论教育阶段,集中教育的优势与顶岗实习的新形势不完全匹配。我们发现,有一些在校理论学习阶段表现活跃的学生党员干部实习之后就悄无声息了。虽然学生分散实习了,但基层党组织不能放松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要通过QQ群、微信、党建工作网站、微博等,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调动学生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学生党员网络能力的培养。要给予学生党员一定的职责,搭建起实习学生党员与在校学生之间的联系交流平台,比如在传统思想汇报的基础上,要把自己的实习体会经验通过新媒体及时总结反馈,对在校学生做正面教育和引导。这些来自师兄师姐的第一手资料往往会比传统的教育手段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实践提效能,事迹作榜样
学生党建工作的主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工作对象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人对党组织建设上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其在现实中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这些关系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所以,要加强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就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党组织和行动能力。对于院校来说,党组织的水平和能力高低,不仅取决于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取决于其动员和组织实习党员的能力。
这就要求实习期间学生党建的工作不仅要能够平衡好多方的诉求,同时更为关键的是要能紧紧地恪守党组活动的原则和价值,使自身活动既能够追求规范意义上的价值,又能够在实践中体现出这样的价值。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学生党建也是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党员最终要离开学校奔赴新的岗位,他们在工作岗位的表现,他们所起到的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跟进,作调查了解,把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工作后的表现整理积累成一个个完整真实的案例,而这也会在学生党建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勇,王一华,马德章.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新长征,2012(3).
[2]赵旭伟,王名.浅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途径[J].学理论,2011(10).
[3]牛百宝.高职学生党支部建设创新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4(8).
|